返回目录
关灯 护眼
加入书架

诸朝看我直播乡村生活日常 袁老千古2

莫说十八亿亩,大明的黄册上记载的田亩数仅有三百八十余万亩!那后世万历鳖孙朝,张居正为他清出来七千余万亩田,已经让朱元璋心肝胆寒,若非群臣在场,他早就想破口大骂。

但后世却又18亿亩,且听那袁老的意思,这数字是不容侵-犯的底线,想来正经田亩数定然比这个数字还多。

那么多的丁口、那么多的田地又有那样高产的稻种,怨不得他们能养活那么多人,又能供养其那么多的读书人。

田亩、粮种与人口,三者缺一不可。

朱元璋叹息:“粮食还是根本啊。”

少年朱棣却神色认真地道:“爹,儿子愚见,这天灵灵地林林姑娘离咱们也不过几百年,袁老花了五十几年研究出来了这杂交稻,咱们比不上人家,那花上个一百年又如何?若真能做成,恐怕咱大明不止多一百年国祚呢。”

“你个龟儿,总算说了点有用的话,可这事不好办,就是寻遍天下善农耕的老农,只怕他们也弄不明白何为杂交稻!”

朱棣眼珠子一转,打仗必须得有粮,有粮才能养后世说的空军!这事必须得办!于是从身后一把将弟弟朱橚拽了出来:“爹,老五耐性好,还喜欢种花种草,他种什么活什么,还能够辨识百草,天灵灵地林林姑娘不是说了要去寻那什么不会生娃的稻种,这不就是老五的专长吗?不如就叫他来办!”

朱元璋也想起来这儿子的确记性好又爱种花草,犹记得立春他带着标儿与这些龟儿们一起下地行籍田礼,这么多儿子里,就数他锄头挥得好!不由大手一挥:“有理,老五,这杂交稻就交给你了!你要专心致志、好好地研究出来,这可是关系天下生民的大事,别叫爹失望啊!”

朱橚晴天霹雳:喵喵喵??

康熙朝。

本在纠结那“嬛嬛朕能不能睡中间”到底是不是老四的康熙听到杂交水稻精神一振,他本就是个极留心农耕的皇帝,紫禁城里的丰泽园便有他亲自种下的几亩稻田。而且就在康熙三十五年,他在例行巡视丰泽园时,意外发现了一抹提前成熟的稻谷,这稻谷不仅穗粒饱满,还在六月就成熟!他立刻命人将此稻种留种,去年再次种下,果然又在六月熟了。

他从中优中选优,挑选了其中最好的再次留种,明年再种。

如此年年播种收割,康熙用这“一穗相传”的笨法子不断选育、培育出了大量早熟又耐寒的新稻种,此稻种不仅成熟早,吃得来也是松软可口、香甜细嫩,尤其用来煮粥,汤汁柔滑却不散碎,如今不仅在宫中广泛耕种,在京郊万泉河畔也开垦了千亩稻田,他早已预备将此稻种往江南也推广过去,让天下人都能吃上这样好的“御稻”。

如今仙迹提出的杂交水稻,也为他提供了一个新思路!

康熙自己种过稻子,他甚至知道稻米是雌雄同花、自花授粉的,可林姑娘说要人工授粉、三系杂交……稻米要如何才能人工授粉,三系又是哪三系?

他不禁陷入了深深思索之中。

贞观元年,李世民也跟左右众臣叹息道:“老百姓就像那水,既能让船安稳航行,也能掀起惊涛骇浪将船掀翻。而你做了有利于百姓的事,百姓也会记得你。那袁老如此造福百姓,百姓也始终惦念着他,即便他走了,人们也怀念他,正是这个道理。”

民以食为天,李世民想了想,召来司农寺卿,嘱咐道:“卿可知稻可杂交?”

司农寺卿惭愧地低下头:“臣只知吴地肥沃而物候适宜,稻米一岁再熟,却不知稻米可否与他物杂交,臣愚昧。”

“哎,朕也是今日才知晓,卿不必自责。”李世民将其搀扶起来,道,“稻米杂交后产量颇高,只是难度颇大,以后司农寺便着手研究此事,路虽艰,行则必达,朕也不奢望立时能研究出来,只盼望朕有生之年能见到天下人都温饱无忧啊!”

“臣遵旨。”司农寺卿连忙郑重应下,退下后却很是疑惑:大唐主食大多以麦造面,长安的老百姓乃至达官贵人家中的主食都以饼、面为主,饭粥次之。因此长安东市中有数不胜数的“麸行”与“卖麸人”,那便是长安的粮行、粮商。稻米则大多是南人食用,且稻饭昂贵,向来是招待贵客或高门世家才能食用,圣人怎的突然想起要问稻?还要将稻杂交?

和谁杂交?如何杂交?不对,这稻米是如何耕种来着?出身世家从没有下过地的司农寺卿满脸苦恼地离去了。

北宋,建隆年间。

“官家,那街上呼啸而过的,难不成是后世的马车?”赵匡胤也正唏嘘,就听赵光义在旁神色恍惚地道,“若能得此不必畜力便可疾驰之车,何惧辽人骑兵?我们定能将燕云十六州收复!”

赵匡胤自然知晓这道理,但他不提,便是察觉到这后世铁车定然造价不菲,钢铁本就难得,且还不知后世用什么拉车,竟瞧不出端倪,还能拉这么快!

想来又是一个如杂交稻一般,他们大宋无法奢望的东西。

但重视农桑、改良农具、培育良种,总归还是能做到的。赵匡胤心中有了决断,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