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目录
关灯 护眼
加入书架

穿成朱标后满朝文武求我别死 第 15 章

刚说完,朱标在春和殿门前驻足片刻,就被朱元璋叫走了,跟着看了三日的卷子。

“你觉得如何?”朱元璋面色黑沉。

朱标抿着唇,他看得头晕眼花,但可用者寥寥无几,沉声道:“诸学子的文章花团锦簇,漂亮极了。”

“可惜不务实,你问他如何治理农桑,他跟你咬文嚼字讲农桑之重要。”朱元璋生气:“咱要是不知道农桑重要,出这题干啥?”

朱标就笑着劝慰:“初立朝堂,许多世家、才子尚在观望中,来的才情参差不齐,倒也是理解,从里头挑了务实懂农桑的出来,先把基层给填补好。”

朱元璋叹气点头。

现在接的都是前朝的盘,日子属实不好过。

“罢了,用着吧。”

朱标揉了揉眉心,看着面前的卷子,甚觉头疼,险些笑不出来了,他有点怀念后世的高考大军了,那可都是人才。

能给他穿过来一个四星高中的重点班他也认了,那可真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,理论知识极其丰富。

“新鲜的血液非常重要,基层官员,这样的学识足够了。”

朱元璋又叹气。

“不知何时,才能遍揽贤才。”

朱标想,这是属于皇帝的忧愁,他便随口劝慰:“慢慢来吧,治大国若烹小鲜。”

最近这句话他都说腻了,估计朱元璋也该听腻了。

朱元璋自然知道,他又低头开始看卷子,越看叹气声越大。

“我们广建学堂,也就这几年的困顿,渡过就好了,思想是非常重要的,只有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,才能为自己所用。”朱标认真道:“儿愿捐献三千两银子,在北地兴建学堂。”

朱元璋哪肯收他的仨瓜俩枣,但还是很高兴,拍着他的肩膀道:“我儿一心为民,咱心里知道就行,这事情并不是一个人能够解决的,需要朝廷来解决。”

朱标笑了笑。

【滴,恭喜宿主,声望加十。】

朱标有些意外,盯着声望看了片刻,这才收回视线。

能够涨声望就是好事。

他还等着打开声望系统,看看到底有什么好东西。他心里有很多很多想要的东西,已经有些迫不及待了。

“系统,你可给点力吧。”他小声嘟囔。

等这里处理完,朱标刚回春和殿,洗漱过,坐下喝口水的功夫,就听见门外有人禀报。

“殿下,参政胡惟庸求见。”

“传。”

很快,胡惟庸就进来,低眉顺眼地请安行礼。

朱标不喜他,见了他就想起来通倭的事儿,看着就烦,自然也没好态度。

“有何事?”他冷冰冰地问。

“回禀殿下,臣这些日子,想着无烟煤的燃烧不充分,点燃起来比炭还困难,故而让匠人精心研制,幸不辱命,做出来一份,看着还不错。”他沉声道。

胡惟庸心里苦,他都觉得自己的借口拙劣,但是为了完成任务,必须要过来,他甚至头也不敢抬,跪地俯身,一动都不动。

说起来他拜为中书省参知政事,深得左相信任,是大家默认的右相下一继承人,但是在太子殿下面前,就是战战兢兢,对方捏着他的小命,属实让他心中恐慌。

他甚至担心——

对方能看到天机示警,但是根据他和左相的多次观测,对方并无什么异常表现,就更加让人拿不准了。

在一片寂静地沉默中,他不由得汗湿重衣。

朱标沉沉地盯了他半晌。

“呈上来,孤看看。”他低声道。

一旁的小黄门很快就从外面将托盘拿了进来,上面摆放着几块蜂窝煤。

朱标看到这个熟悉的形状,面上的神色便柔和了很多,是没有什么问题,作为日常民用,定然是成的,他拿着蜂窝煤仔细打量,这才挑眉道:“看着还不错,他和碎煤有什么区别?是孔洞能够增加燃烧面积吗?”

胡惟庸垂眸,见他三言两语就将其中关窍说出来,登时不敢隐瞒,低声道:“回殿下的话,这蜂窝煤的外侧,添了易燃的东西,点燃起来要比以前快,而且有这样的孔洞后,在不用煤炉时,可以把盖子盖上,就能像火折子一样,总得时候吹一吹就有火星,不用的时候,给他盖起来,用的时间能持久许多。”

说起这个,胡惟庸自豪地挺直脊背,他现在信心满满,他近来听多了匠人的恭维,很有自豪感。

朱标也露出一抹笑,温和道:“胡参政心系百姓,不错。”

他心中紧张地厉害,生怕被驳回。

胡惟庸见进度条涨了点,知道是太子心中赞誉,顿时松了口气,情绪也缓和了些,认真道:“臣,定不辱命。”

蜂窝煤铺得很顺利,首先将制作方法传回煤窑,让煤窑开始生产蜂窝煤,先供应天府使用。

这所增加的工艺和原来差别并不大,只是添了些许罢了。

更多的无烟煤开始往冶炼厂